“别处即此处”闪亮登场普罗旺斯美术馆

来源: 时间:2017-12-07 浏览:3696人
时值金秋,中法艺术家的集装箱作品结束了在法国阿尔勒的展览,闪亮登场普罗旺斯美术馆!10月28日,由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先生担任策展的“别处即此处”装置艺术法国展亮相法国普罗旺斯。此前,该展览已分别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北京一号地艺术区、艺术北京和法国阿尔勒成功举办四次巡展。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别处即此处”装置艺术法国展由普罗旺斯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阿尔卑斯-上普罗旺斯省议会(Alpes-de-Haute-Provence)、萨拉贡美术馆(Musée Salagon)和圣米歇尔天文台(Centre d'Astronomie de Saint-Michel-l'Observatoire)主办,佳信海坛控股集团、北京市一号地艺术园区、北京其乐恩典文化艺术公司、Françoise Livinec艺术中心协办。
 
 
本次参展的中国艺术家有白明、黄建成、管怀宾、邱志杰、颜磊和魏言,法国艺术家有Anilore Banon, Mathieu Dorval、Chantal Saccomanno、Oliver Dayot、Patrick Chapert Gaujal,Michel Bertreux。每个参展艺术家对集装箱进行创作,赋予集装箱全新的概念。同时,两国当代艺术在同一个空间里见面,形成相互的照映,形成直接的对话。诚如策展人、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先生所说:“展览把集装箱原有的功用属性转换为文化属性,是艺术表达的一种变革与创新。通过巡回流动展示,它们置放于社会生活空间和自然环境之中,让更多的观众走近当代艺术,感受此处,感知别处,从而拓展了文化的交流和文明的交融。”
 
 
开幕式当天,阿尔卑斯-上普罗旺斯省议会副议长Brigitte Reynaud女士、副议长Clothilde Berki 女士、萨拉贡美术馆馆长Isabelle Laban Dal Canto、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张芝兰、佳信海坛控股集团总裁林正佳先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全委会主席Jean Audouze、“别处即此处”装置艺术展法国组委会主席Michel Caud分别发言。
开幕式上,Brigitte Reynaud女士和Clothilde Berki女士分别发言,展望了中法文化交流的光明前景。Reynaud女士表示:美术馆是艺术的圣殿,天文台是科学的象征,“别处即此处”装置艺术法国展即将在普罗旺斯两地巡展,表达了当代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
 
Berki女士强调,在一座由中世纪教堂改建而成的美术馆中陈列远渡重洋的中国艺术作品,既展现了普罗旺斯地区的开放性,也带动地方的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全委会主席Jean Audouze 先生则表示,本次的展览见证了中法交流的又一盛事、他对本次活动的赞助机构表示诚挚的感谢,感谢他们对艺术的支持。
 
“别处即此处”装置艺术展法国组委会主席Michel Caud回顾了展览的前期创作以及在中国的巡展,认为这个展览进入到公共的空间,意义重大。美术馆馆长Isabelle Laban Dal Canto谈到,萨拉贡美术馆是以千年古建和特色园林为亮点的美术馆,充满历史与文化的空间与来自中国的艺术作品相得益彰,展览必将取得成功。
 
 
本次展览获得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普罗旺斯是法国南部重要的旅游区,以其精品旅游小镇著称于世,各国游客络绎不绝。本次“别处即此处”装置艺术法国展在萨拉贡美术馆亮相,成为普罗旺斯黄金旅游季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别处即此处”装置艺术法国展在旅游旺季登场普罗旺斯,让游客近距离接触中国艺术,感知当代艺术和中国文化。普罗旺斯省议会领导表示,别处即此处装置艺术法国展是一次艺术的丝绸之路。
 
本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都围绕“中西方文化交融”或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为主题进行创作。例如黄建成的作品:“曲”表达了内力与外界交织的世界,也体现了“曲”与“直”的辩证关系;管怀宾的作品“中国园林”将东方造园美学和当代现实情怀结合,在集装箱内打造了一方“心灵之园”,与萨拉贡美术馆的园林交相辉映;魏言的作品“神话”以千佛洞为蓝本,为观众再现了一角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把人的视野引向无限;白明的作品“瓷的诞生”讲述的是从“泥”到“瓷”的中国故事;邱志杰的作品“移动的教堂”旨在探讨不同的宗教和文明之间的融合;颜磊的作品“星狗方案”的即兴表演,艺术家卢明和法国乐队首次合作演出,珠联璧合,效果极佳。
 
 
北京其乐恩典文化艺术发展郑俊女士左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全委会主席让.欧杜兹先生左二,艺术家黄建成先生左三;"别处即此处”装置艺术法国展览项目顾问,原中国驻德国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董俊新先生右一、佳信海坛控股集团总裁林正佳先生右二、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张芝兰女士右三.

中国国学中心儒学馆

来源: 时间:2017-07-04 浏览:3861人
项 目 名 称:    国学中心儒学展展陈深化设计及施工
设 计 时 间:    2016年11月
计划完成时间:   2017年11月
主 要 设 计:    黄建成、方伦磊、肖烨、赵同庆、王晓骞、
                 张海棠、刘野、安奕霖、秦晓霞
 
中国国学中心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文化综合区,与鸟巢、水立方相望,矗立于北京文化的中轴线上。是集研究、展览、教育、国际交流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标志性、开放性的新型公益文化设施。其中儒学展做为国学中心的重点展示项目,介绍了儒家文化2500年的发展历程、主要学说及世界影响,是中国国学中心展览展示的重中之重。
 
 
儒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国人对自己本源文化的认同与坚守,更是有着永恒生命的包容之学。儒学展作为大众走进儒学的学习平台、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弘扬文明的交流平台,对儒学文化的传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展览设计工作重在展示内容与精神思想的一以贯之,寓教于乐,将展示内容与互动体验的完美融合,使受众触景生情,达到展示内容与空间感知的高度切合。
 
 
展厅以中轴对称作为空间的主要形式,将政治与教育两大核心板块排布与展厅中心位置,以儒学的五大观为理论依据对各展块进行合理划分。根据大纲内容与中心思想进行展厅流线布置,第一展厅源远流长部分主要讲述儒学的起源与发展,此外各展厅(成己成人-亲亲仁也-仁政徳声-协和万邦)依次对应了《大学》中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了内容思想与空间形式的高度融合。
 
 
 
 

2005爱知世博会中国馆

来源:搜狐 时间:2017-06-29 浏览:4388人
2005爱知世博会中国馆的主题是“自然、城市、和谐——生活的艺术”,如何用视觉、用符号、用氛围、用手段来表达这一主题呢,这是从一开始接触这个命题就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深邃的思想,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灿烂的文化艺术。特别是在古代,中国文化对亚洲邻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天人合一”思想为主线的中国文化至今仍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
 
 
正如中国传统道家思想阐发的那样,“大道载物,生生不息”。由“道”所衍生出的世间万物,亦包括万物之灵的人,无不源于自然。在长期探索自然,改造自然与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人们似乎渐渐感悟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谛。
 
 
人类文明从古猿人的茹毛饮血到氏族群居、部落、村落、直至城市的出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人们聚集、居住、交易、实现政权政治的场所并由此源生出城市选址、规划、城市的政治、防御、交通功能,以及城市的宗教、艺术、建筑、商贸和所有这些活动的主体—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古时战火虽无数次地毁掉田园、村庄,但每次战乱后,统治都总会在凋弊的城池原址或另择风水宝地筑城建都,以求稳固的统治和社稷的发展。由此我们得出这样的判断;城市,在促进和延续文明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文化始终以恬静、和谐为生活的最高境界,人们憧憬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奉为终级追求,也就是我们所谓“生活的艺术”。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事物的对方统一,认为“祸兮,神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看到了对立的两方面的动态转化,并提出了著名的阴阳说,不但认识矛盾的存在,而且注重化解对立,追求平和的状态。由此可见,“中庸”思想在人们处理现代城市发展与维护自然原有的平衡关系时仍具有借鉴意义。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日新月异,现代城市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在尽情享受城市化带来的舒适,便捷的同时,也遇到了诸如环境、居住、交通、健康以及各种压力等新问题,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城市病”。究其根源,人们对城市化的盲目乐观和过分依赖造成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短视,错误行为,破坏了原有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城市病”正是自然对我们的一种警示。
 
面对日益威胁城市的沙漠化、环境污染、交通阻塞等诸多问题,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开始冷静下来,重新思考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城市在人与自然之间所应扮演的角色等问题“回归自然、尊重自然、天人合一”这些古老而朴实的哲学思想,再度成为我们的生活信条,引导我们走出困境。
 
此次中国馆展出应当自始至终渗透“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借助各种简洁,现代的手段进行展示,带领观众从自然—城市—和谐这一主题切入,去探索真正符合人们生存、发展的生活的艺术。这是我们思索中国馆创意定位时得出的结论。
 
 
在以上创意设计定位的基础上,我们找到了设计的突破点,那就是此次世博会中国馆要以全新的概念去诠释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要借助当代的艺术观念和技术手段去实现中国馆的境界,所以:从中国馆的展示空间和视觉穿透力上讲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展览。概念和样式,也不采用说教式的被动型展示,而是一种全身心、全方位的感悟,是一个观众可以身临其境,体验和感受中国精神和文化的大型装置艺术品,也可以说是空间艺术场。
 
因此次爱知世博会的所有国家馆均由日本政府按统一模块建造并免费提供,所以中国馆的创意设计和空间受到限制,许多创意之初大胆的设想和概念无法实现,特别是中国馆的外观造型受影响最大,重点的创作任务落到了中国馆内部展示上,当然外观的创意仍然是中国馆整体设计的一部分。所以,中国馆的里外以及整体均是彻悟中国馆主题意念:“自然—城市—和谐—生活的艺术”的载体。
 
理所当然,阳光、空气、水和中国符号成为我们设计的主要元素。
 
孔子曰:仁者爱山,智者乐水。老子也言:上善若水。水在中国文化中成为永恒的艺术符号,成为自由自在的生命欢愉的象征。
 
世博会中国馆的整体设计灵感正是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天人和一、回归自然、尊重自然”的意境。设计师们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在设计上运用科学的双曲螺线原理构成了一个运动、立体、开放的空间,仿佛荷叶上的一滴露珠在阳光的反射下滴落到静止的湖面,刹那间形成的涟漪被静止、凝固在展馆中,美轮美奂,意味深长,体现无极而太极,生生不息的传统人文哲学。
 
当观众穿行于展馆中,会感到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一种由衷的欢喜,一种对自然与空间的感悟!恍如没入天地间的一滴水中,物我两忘。云在青天,随风舒卷;水在天地间,清澄如镜;云动水动,一任自然!心静澄明,心明见性! 
 
 
 
整个展馆彻悟了中国文化的精髓,融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科技于一体,侧重空间的整体组合和序列转换,注重环境气氛的营造,意境含蓄,和谐统一,赋予空间以生命,给予它更深刻的精神意义乃至有关宇宙、自然、社会人文、人生的哲学思考。正如古代哲人庄子所言: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共生!
 
就像翻开用蓝天、阳光、空气、水、绿色生态植物编织而成的一本精美画册,主展馆的设计我们采用了中国意味的设计理念,以现代的设计手法,努力营造出一种万物欣欣向荣的、人与自然和谐交织的环境。
 
在整体空间架构上,设计师利用仿生学,巧妙的在螺旋状的楼梯中制造出叶片的造型,形成开放的流通空间,观众在静谧中享受空间带来的神秘感。当进入主体造型后,一个动感十足、现代的生命树植物造型豁然映入眼帘。
 
 
 
顶层圆形的艺术造型使阳光倾泻而下,中间流动的空气,地下是潺潺的流水,水幕造型里流动的水墙配合大自然的风声、林声、涛声共同围合起一个“疏影横斜、小桥流水、暗香浮动、万物竞相”的壮观景象,营造一种人与自然亲切的交流与对话的氛围,观众步入其中可以体验到一种回归自然的安详。
 
我们拟通过对灯光的处理来体现白天、黑夜、春、夏、秋、冬的自然景象,周围展示的内容通过衣、食、住、行表现传统的中国人的生活情趣和现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与生活艺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命智慧。
 
在展线的处理上打破常规,不再是静止的二维展线,而用一种活动的三维展线,通过高低起伏的过道,错落有致的坡面,人在其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同一个展示对象,既表达了中国园林空间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虚实相间、形散神聚的美学观点,又具有充分的功能特点。
 
整个中国馆被一幅巨型环绕形壁画所包围,壁画的主题为时空文明之旅,力图通过多种材质和声、光、电手段的综合运用,横向表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同时纵向上又体现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与科技水准,真正让天人合一,和谐协调的理念融合在中国社会发展当中,这其中,城市主题得到了很充分的表现。
 
 
整个方案我们还巧妙的利用中国馆的功能需要设计了既能实际使用又有艺术冲击力的功能区间:紫檀书屋(VIP厅)、水晶影厅(电影厅)加上中国馆外观的十二生肖的艺术化处理,使剪纸、皮影和现代造型手段溶为一体,极具中国特色和现代感。
 
 
总之,中国馆设计用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体现古代中国古老文化的内在本质。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与灵魂,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段的运用支撑起一个宏大的文化殿堂。
 
 
中国馆方案是我们设计创作激情的燃烧!在中国馆方案里,看到的是中国文化影响的不可抗拒!看到的是人们在追求极致的完满中体验生命的欢愉!我们真诚的面对自然,自然也给予我们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我们正像荷叶上的一滴露珠,在空中坠落,在平静的湖面中,任我们纵横挥洒!

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来源: 时间:2017-06-29 浏览:5196人
中国馆展示了绵延不绝的中华智慧。“上善若水”,我们用水来比喻绵延不绝的中华智慧。从第一展区“东方足迹”中《清明上河图》里的“汴河”,到第二展区“寻觅之旅”中的亭台水景,再到第三展区“低碳行动”中的“感悟之泉”,一路激荡人们的思绪,启迪人们探寻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岁月回眸
 
 
一代代中国仁人志士前仆后继,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一个曾经辉煌、又曾经衰落的文明古国,以崭新姿态登上世界舞台。
 
与时代共进,与世界同行。61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历经一系列重大灾难和严峻挑战的洗礼,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上疾行。如今,中国傲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桌上放着搪瓷茶缸和黑色人造革拎包,还有当时的“结婚四大件”: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中国馆内的“岁月回眸”区域,陈列了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四个不同时代普通居民家庭生活场景。展示的是从七八十年代至今城市家庭的实景,三门橱,五斗橱,十四寸黑白小电视,直至豪华沙发,液晶彩电……岁月的回眸无不让参观的人发出阵阵慨叹:时代发展真快!
 
国之瑰宝
 
中国国家馆的又一件镇馆之宝——“秦俑馆一号铜车马”今天正式亮相。在上午举行的揭幕仪式上,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杨雄,陕西省副省长景俊海共同为“一号铜车马”开展剪彩,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党委副书记、中国馆党委书记莫负春分别致辞,仪式由中国馆馆长徐沪滨主持。
 
 
秦俑馆铜车马共两乘, 中国馆展出的“一号铜车马”为双轮、单辕、驷马系驾,总重约1040公斤。 为青铜所铸,通体饰有精美彩绘,配有一千多件金银配饰。秦代工匠成功地运用了铸造、焊接、镶嵌、销接、活铰连接、子母扣连接、转轴连接等各种工艺技术,其极端复杂的制作工艺和精准的写实主义造型,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成就,代表着中华文明在两千余年前所达至的高度。
 
 
铜车马曾经尘封地下两千年,破损锈蚀严重,残片多达3000多片。陕西秦俑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和文物专家经过八年研究、保护、修复,1988年两乘车马全部修复完成。二十年来,铜车马驻守陕西临潼兵马俑博物馆,接待了全世界超过五千万的观众前来参观,并以“青铜之冠”的美誉成为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秦俑博物馆光为文物包装就进行了近两个月的精心准备。
 
 
中国馆“国之瑰宝”展区为国宝的到来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整个展示空间的灯光和背景都作了精心的设计和布置。另外,考虑到展出期间正值高温和多雨季节,上海和陕西两地的温、湿度有着一定的差异,为避免铜车马“水土不服”,主办方将对展区的温、湿度进行严密的实时监控。 据悉,“一号铜车马”在中国馆的展示将持续到世博会闭幕。铜车马参展世博会是中国文博界和展览界的一件盛事,作为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缩影,它将在这个世界文明的盛会上大放异彩。
 
东方足迹
 
 
通过几个风格迥异的展项,重点展示中国城市发展理念中的智慧。其中的多媒体综合展项播放的一部影片,讲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自强不息的城市化经验、中国人的建设热情和对于未来的期望。国宝级名画《清明上河图》被艺术地再现于展厅中,传达中国古典城市的智慧。搭乘电梯,观众可以直奔49米上层,这是展馆最高、最大的展层,也是核心展示层“东方足迹”,面积达8500平方米。“发展”和“时空转换”为该层的两个核心展示角度。一个超常规的影厅是上层的点睛之处。导演陆川透露,不同于普通的影厅,在这里,主题影片将在不同的空间里同时展现,前、左、右三面大银幕包围着观众。影片时长8分钟,但不同空间放映的累积内容时长则达24分钟,极富视觉冲击力,以汇聚、建设和感悟着手,诗意地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城市化建设中所作的努力和成就。大气、震撼、现代风格的影片虽短,其内容却仿如一部“微型史诗”。陆川透露,主题电影的制作班底就是《南京!南京!》队,
从创意阶段开始,电影即定调为诗意的展现,因此会有很多超出现实生活的、富有想像力的“奇观”呈现给观众。
影片将给我们展现一种新的人文情怀,震撼但不压抑。陆川认为,对一些历史的诠释可以用一种轻松的、柔性的关注和表现手段,使其更艺术化。
他表示:“影片后期制作复杂程度不亚于影片《魔戒》,将体现目前国内后期制作的最高水平,有许多经过好莱坞大片历练的年轻人加盟。”
 
清明上河图
 
走出影厅,观众马上会被另一件“宝贝”所吸引——放大了数百倍的张择端名作《清明上河图》巨型画卷可以让人细细品味,画中人物还会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工人们巧夺天工地用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了动画版的《清明上河图》面对 “国宝级”文物的再创作展现,潘公凯表示:“我们要把它做得有趣、好玩,既有意思又有内容,寓教于乐。”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宣和年间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盛热闹,画卷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致而真实地记录了城乡、街市、水道间的形形色色。 
 
2002年,《清明上河图》的孤本曾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引来无数观众排队参观,竞相一睹真容。但当时观众只能在1米开外的围栏外远距离眺望而已。这一次,原本5米多长的画卷被放大至128米,走在巨型画卷旁,可以一次看个够。
 
紧接着,观众在前往41米展厅的途中,可以看到意象化的绿色植物将建构出一个梦幻的绿色环境,其中还穿插新老城市人在同一屋檐下和谐相处的影像装置。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如造纸、印刷术等和城市生活发展相关的元素也都将创意地展现在人们的寻寻觅觅中。
 
 
寻觅之旅
 
 
采用轨道游览车,以古今对话的方式让参观者在最短的时间内领略中国城市营建规划的智慧,完成一次充满动感、惊喜和发现的参观体验。
 
结束了49米上层的参观,观众将来到41米的中层,经历动感体验。中层面积3500平方米,被誉为是充满惊喜的“智慧之旅”。
 
 
 
 
 
梦幻的轨道车,是中层的主打项目。
 
边游边看,好似一趟寻觅之旅。黄建成表示,“骑乘”算是一种参观者的特定方式,运用了动态的“流处理”,设计在展馆的41米中层,既是一种惊喜,也是一种参观节奏上的调节,让游客在三个层面的参观过程中有起有伏。
 
约10分钟的“骑乘”旅途中,中国传统城市营建的智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木结构建筑、拱桥、庭院、园林、斗拱、砖瓦等成为沿途观赏的亮点。
 
潘公凯说道,中国古代的农耕民族文化特点显著,古时候的建筑均以木材为主,功能偏向于生活和居住,并且符合中国的气候特点。这不同于希腊、埃及等其他国家,以石头建筑为主。因此,这种中国式的建筑之旅将很有看头。
 
 
低碳行动
 
聚集以低碳为核心元素的中国未来城市发展,展示中国人如何通过“ 师法自然的现代追求”来应对未来的城市化挑战,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式的回答”
 
33米的下层展厅“绽放的城市”,面积约为3400平方米,被赋予了“未来畅想”的功能。
该层的环境设计颇有讲究,以白色为基调的展厅被打造成流线型,配以光影的勾勒,风格简洁、舒展又不失高雅。
 
如果说,前两层是回顾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那么这一层,则是对未来20年发展的展望。在这里,观众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参与到有趣的互动项目中,一起畅想未来的城市生活。
 
潘公凯表示,下层将会展示中国人如何通过生活的智慧面向未来城市化挑战,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交一份“中国式的答案”。
 
中国元素不等于传统元素,充满未来感的下层,将中国长安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东方的内敛与西方的张扬相融合,给参观者提供畅想未来城市的机会,寻找中国的城市未来在哪里。
 
在中国馆“低碳”展区的结尾部分,荷花与水帘组成动人的“感悟之泉”景观,占地达250平方米。水帘上还能显示出“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和而不同”等成语。参观者不仅可以看到“莲叶何田田”的意境,也可在此进一步感悟中国城市和谐、美好的未来。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这是中国古人留给后人的‘大智慧’,要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挑战,需要这些中华智慧充分发挥作用。
 
中国国家馆内,“水的流动”联系了各个展层和展项。在不同的地方,观众会看到形态各异的水,既有真“水”,也有高科技的模拟“水”,还有装置性的抽象“水”,更有您意想不到的“新新水模式”。
 
水,一直是个全球性的话题。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即以“水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城市发展中,水资源早已成为各国探讨的热点。在中国,古有依山傍水的建城之道。人类逐水而居、傍水而聚的习性成就了当今的城市。大城市靠水而生,“水”为人类带来生命之源和重要交通渠道。
 
中国国家馆将“水”元素贯穿始终,既是对东方智慧的一种凝炼,也是一次对全球水资源紧缺问题的呼应,更是展现了人与人、人与环境、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
 
 
斗拱
 
 
 
 

BJSD&矶崎新工作室精心力作——湖南省博物馆,开馆!

来源: 时间:2017-12-07 浏览:4582人
 
2017年11月29日,我团队与矶崎新工作室联合设计的湖南省博物馆面向全社会开放,湖南省博物馆的整体设计效果受到湖南省委、省政府、国家文物局及社会各阶层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湖南省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是由黄建成教授牵头的室内与展陈设计团队与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矶崎新的建筑设计团队组成的联合设计团队历时5年精心锤炼与打磨共同完成的,现在湖南省博物馆新馆终于以全新的一体化艺术形象展现于世人。
 
 
湖南省博物馆是中央、地方共建的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原址改扩建后,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占地面积4.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此次通过一体化整合设计的新馆开放后,预计年接待观众能力将提高到250至300万人次,在面积、规模、功能和服务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改善和提升。
 
 
博物馆整体设计秉承“一体化”的设计理念,我团队和日本矶崎新大师组成联合团队的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作方式协作展开设计的推进。前期部分是以矶崎新为总设计的建筑设计为主导的空间整体创意,后期部分则是以黄建成教授为总设计的室内设计和展陈设计等部分,整体策划、整体设计、整体推进。
 
建筑师团队通过对湖湘文化的深刻解读,以一种浮现、融合的设计思路展开创意。将建筑的形态理解为不是完全沉到地里,而是有着某种轻盈的漂浮感,就像一架隐形飞机,代表一种时间的跨度和穿越:地下长出来的是接地气的文脉和根基,浮在上方的是根基之上的时代和未来,建筑在空中慢慢展开,非常具有时代感。整体建筑最终想要呈现的是建筑之外的城市,建筑之外的气场,将湖水、人的活动、文化的精神内核,在这个空间里融为一体。
 
 
室内、展陈团队在设计中呈现了许多精彩的创意点,如入口艺术大厅,既有老博物馆的柱廊,又有新湘博的设计体系,包容了多种元素,承接了多种功能,体现了新与旧、当代与传统的对话,视觉上也非常通透。观众站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很强的艺术氛围。
 
 
“马王堆”展馆中按1:1的比例复原马王堆汉墓墓坑结构,重现阶梯式夯土墓,贯穿整个马王堆参观的流程,使参观者能直观地感受到文物出土地的现场氛围,并采用叠加的、立体的、穿透式的形式,承接三层以上的参观流线,使建筑空间的营造与文物的展示融为一体。
 
 
自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纽约-艺术中国汇等“为国家塑造形象”的大型设计活动之后,BJSD山达设计机构的又一代表之作。我们团队与矶崎新的国际设计团队在对湖南省博物馆的设计合作中的不断磨合与尝试中积累了优秀的理念和经验,也将为未来中国的“一体化”的博物馆设计提供一个经典案例。
 
 
 
湖南省博物馆——多媒体设计组图
 

 

 

 
 
 
 
 
 
 
湖南省博物馆——灯光设计篇
 
 
 
 
 
 

湖南省博物馆——对话国际建筑大师矶崎新

来源: 时间:2017-08-16 浏览:5432人

湖南省博物馆展陈设计完成于2010年,建筑所占设计比重60%、景观所占设计比重50%、公共空间所占设计比重35%、展陈空间所占设计比重15%、视觉形象所占设计比重50%、艺术造型所占设计比重30%、创意文化产品所占设计比重25%。博物馆作为文化展示的主要构成,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收藏,在时代发展促使下逐渐开始向商业展示有所转移。许多以传统收藏为主的老博物馆正在试图改变其阴沉、乏味的形象,成为设计主导、互动且亲近民众的空间。老馆改新,除了保持展品的高质量展陈,也在尝试新的定位和方法,越来越趋向于设计主导、观赏性强的展览和吸引注意力的装置。

 

       中国的博物馆数量,从1868年的第一座震旦博物馆发展到2012年3886座,大部分为各级政府所属,这些数据以平均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增长,中国博物馆现状已渐形成以国家级博物馆为龙头,国有博物馆为骨干,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近十年来,绝大多数省级博物馆都完成了改扩建工程。湖南省博在黄建成教授的主导之下,联合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于中国博物馆崛起的大背景下完成了老馆改新的过程。

    

        通常老馆改新馆,不是将老馆废弃,就是新馆建设在城市新区远离参观民众。湖南省博的新馆是基于老馆之上的改扩建,地址不变,除了外部加建部分,内部展陈依据时代变化,重新归纳了湖湘精神,在原址建筑与周围环境整合上,形成了新一层人文关怀的光辉。

 


 

 

湖南省博物馆项目2017进行时

4月24日下午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地现场考察

参加人员:

日本建筑大师、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总建筑设计师:矶崎新

矶崎新上海工作室合伙人、日本一级注册建筑师:胡倩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室内及展陈总设计师:黄建成

湖南省博物馆馆长:段晓明

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彭卓群

日本建筑设计师:福山博之

BJSD空间设计机构创意总监:何为

BJSD空间设计机构设计总监:陈一鸣

工地视察完毕后,由各方主要工作人员与馆方领导进行的座谈会,主要内容围绕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深化设计深入研讨。

 

 


 

BJSD长沙工作室举办“构筑呈现”座谈会

 

 

参加人员:

日本建筑大师、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总建筑设计师:矶崎新

矶崎新上海工作室合伙人、日本一级注册建筑师:胡倩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室内及展陈总设计师:黄建成

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陈建明

湖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一级注册结构师、高级工程师:杨晓

BJSD空间设计机构创意总监:何为

BJSD空间设计机构设计总监:陈一鸣

     

座谈会以“构筑呈现”一书为主题,以“策划”—“建筑”—“展陈”—“一体化”构成内容的主线贯穿始终,全⾯介绍与诠释湖南省博物馆新馆的一体化设计。 “构筑呈现”四个字构成时间线索,贯穿起本次座谈的四个组成部分:即构思与策划(构)、 建筑设计(筑)、空间与展示设计(呈)、建成现状与学术评论(现)。 

 

“别处即此处”集装箱艺术展亮相法国阿尔勒

来源: 时间:2017-12-07 浏览:3953人
2017年10月12日,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由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和法国阿尔勒商会(CCI Pays d’Arles)主办,佳信海坛控股集团、北京市一号地艺术园区、法国数码创新艺术中心(CIPEN)、法国量化标准学院(IRA)、北京其乐恩典文化艺术公司、Françoise Livinec艺术中心协办、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先生担任策展的的“别处即此处”装置艺术法国展亮相法国阿尔勒。 
 
时值金秋,南法迎来最好的展览季节。中法艺术家的集装箱作品跨洋过海,抵达法国新兴的艺术之都-阿尔勒,开启了法国巡展之旅。
 
 
 
开幕式当天,300名嘉宾前来参加开幕式。阿尔勒市长Hervé Schiavetti、商会主席Stéphane Paglia、法国数码中心主席、Jean-Louis Veyrié、法国量化标准学院院长Alain Chaix、“别处即此处”装置艺术展法国组委会主席Michel Caud和艺术家代表魏言分别发言。
 
 
阿尔勒市长Hervé Schiavetti表示:阿尔勒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数码技术和当代艺术之城, “别处即此处”装置艺术法国展亮相法国阿尔勒,市长表示非常荣幸。
 
 
Alain Chaix院长说:“阿尔勒是南法名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阿尔勒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个城市既有古罗马时期的历史积淀,又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现在还是法国新兴的数码和艺术中心。此次‘别处即此处’法国首展亮相阿尔勒,契合阿尔勒的定位,也是数码和艺术结合的典范。今年恰逢法国量化标准学院成立50周年,展出中法艺术家的装置作品非常有意义。”
 
集装箱装置展览是一种前所未有、引人入胜的艺术形式,每个参展艺术家对集装箱进行创作,赋予集装箱全新的概念。本次的参展的有中国艺术家有白明、黄建成、管怀宾、邱志杰、颜磊和魏言,法国艺术家有Anilore Banon, Mathieu Dorval、Chantal Saccomanno、Oliver Dayot、Patrick Chapert Gaujal,Michel Bertreux。
 
 
本次的“别处即此处”装置艺术法国展,不论是中国艺术家,还是法国艺术家,都围绕“中西方文化交融”或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为主题进行创作。黄建成的作品:“曲”表达了内力与外界交织的世界,呈现了中国哲学思想中“曲”与“直”的辩证关系;无独有偶,法国艺术家Chantal Saccomanno和Olivier Dayot的作品“虚与实”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白与黑”、“阴与阳”以及“明与暗”的哲学观。两国当代艺术在同一个空间里见面,形成相互的照映,形成直接的对话,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这让观众直接崭新的体验。
 
参展艺术家黄建成的作品《曲》  摄影: Philippe Praliaud
 
“别处即此处”装置艺术法国展已分别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北京一号地艺术区、艺术北京成功举办三次巡展。诚如策展人、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先生所说:“展览把集装箱原有的功用属性转换为文化属性,是艺术表达的一种变革与创新。通过巡回流动展示,它们置放于社会生活空间和自然环境之中,让更多的观众走近当代艺术,感受此处,感知别处,从而拓展了文化的交流和文明的交融。”
 
 
阿尔勒是艺术家梵高重要的创作地点,本次“别处即此处”装置艺术法国展得到了梵高基金会和 LUMA基金会的高度关注,负责人专门邀请中法艺术家参观梵高美术馆,并且参观正在施工的、由著名建筑师设计Frank Gehry设计的LUMA基金会。
 

黄建成的艺术——《机械手稿》在威尼斯开幕

来源:- 时间:2019-04-01 浏览:2714人
 

展览外景及海报

 

    以刻录时光的艺术痕迹为形象印记的《机械手稿·黄建成的艺术》黄建成个展于2019年3月20日在意大利威尼斯Diocesano博物馆开幕,展品涵盖绘画、装置、影像三个类别,共23件作品。
 

展厅现场

 

    由范迪安先生担任学术主持、由Vittorio Urbani先生担任策展人。本次展览计划是黄建成近年来对艺术及创作的一次集中表现,延续2015年德国柏林宝马中心展出的概念手稿的创作思路,以机械性理念的整合创作模式来呈现本次展览。本展览以时间刻度为艺术展的计量单位来凸现对宇宙、历史、社会的宏观与微观的思辨性认识,并以多元的表现形式和系列的核心图形来交叉传递这一符号体系。

 

黄建成和策展人Vittorio Urbani

 

    策展人Vittorio Urbani在开幕式上表示,此次展览筹备了半年时间,从最初的一个创作想法到最终展览的完美呈现,黄建成希望他的视觉语言能将客观现实与自己的思维方式联结在一起。同时,他也对作品中的控制、误读、真理、留痕和借用等概念颇感兴趣。这些概念都是构成黄建成艺术创作的关键要素。

 

主办方ICAA国际艺术创意联盟国际理事会成员代表、
米兰Palazzo Reale艺术总监Dalia Gallico致辞

 

    主办方ICAA国际艺术创意联盟国际理事会成员代表、米兰Palazzo Reale艺术总监Dalia Gallico在致辞中说,本次展览不仅仅表达了艺术家的个人艺术创作理念,同时也为中国和意大利的艺术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机会。通过艺术作品,传达出一些观点,帮助来自不同文化、地区和背景的人们认识到共同的思维方式,提高人们对人类自身的理解,从而走向融合。

 

开幕现场

 

装置作品

 

    据悉,此次展览为黄建成“机械手稿”系列作品的首次展出,囊括概念架上、装置、影像等作品形式,力求在展示空间内部融合所有作品的表现形态,以勾勒出艺术家在其观念探索的完整艺术实践轨迹。出席开幕活动的嘉宾有威尼斯美术学院、威尼斯建筑学院、威尼斯大皇宫等当地代表。

 

黄建成作品

 

    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 ICAA国际艺术创意联盟主办,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威尼斯Diocesano博物馆承办,意大利国际展览机构We Exhibit Srl协办,广东玉兰集团支持,展览将持续至4月17日。

 

艺术家 黄建成
 

 

艺术家阐述

 

    “在现实世界的表象之下其实充斥着许多的未知和不确定性,可感知的存在与虚无的未来之间亦存在无限转换的可能,理性与感性、规范与无序、冷静与热烈,控制与放纵等诸多矛盾体构成了物质世界与心理空间的均衡与置换,有序的摹写与偶发的游走形成了精神世界的轨迹,我试图用机械运行的原型与知觉手稿的图像进行溶解与契合来刻录和印证这一痕迹,我想这种多项度、多界质的转译是有温度、有价值的,凸显生长、生命的哲学意义,惟望这一实验和过程是有勇气的,至少是有意义的行为

 

   此次艺术呈现以一个主题概念,一个融合空间的形式来展开述事和对话,将包裹一件主艺术装置,一组概念架上作品,一宗生长的影像媒材,共同构成机械手稿的核心理念与视知觉沉浸体验,形成以静拟动、以动写静的内外交融、意犹未尽的交织效应,从而阐释主题要义的深层意蕴。

 

                   ——《机械手稿·黄建成的艺术》

 

 

 

    黄建成,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的空间整合设计师、艺术家;同时担任ICAA国际艺术创意联盟执委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委会副主任;并兼任纽约室内设计学院、罗马圣拉斐尔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院校的客座教授,同时兼任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黄建成曾担任2005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馆艺术总监、总设计师,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设计总监;2015、2016、2017、2018年度中国文化部“欢乐春节·艺术中国汇”纽约主题活动总设计。

 

    黄建成的作品曾参加多次国家级和国际性美展和设计展,获多项重要奖项;2014年《场域·黄建成设计》艺术展曾分别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及上海新新美术馆成功举办;2015年《数字时代的仿像·黄建成艺术展》在德国宝马展示中心成功展出。

 
 

 

策展人Vittorio Urbani

 

策展人文章《机械手稿》

 

    在我与艺术家黄建成的一次交谈中,他提到了中国艺术家徐冰的观点,你生活在哪,就面对哪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这句重要的话也表达了黄建成对艺术的观点。个人与外界之间的界限创造了历史,而黄建成通过对这种界限的审视,认为我们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误解之上。那么,什么才是真实?

 

    黄建成希望他的视觉语言能将客观现实与自己的思维方式联结在一起;同时,他对控制、误读、真理、留痕和借用等概念颇感兴趣。这些概念都是构成他创作领域的关键要素。

 

黄建成作品

 

    艺术是一种语言形式。数千年以来,人类一直都在解决最棘手的难题,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从字面上看,艺术通常是传统所期望的一种语言形式,想想当代街头涂鸦或书法。但艺术的传播力更深刻,也更微妙。艺术中重要的是隐喻内容。然而,隐喻并非总是显而易见。有时,在伟大的艺术作品中,隐喻就像是隐蔽的动力装置。但是,即使含义不明,优秀的艺术作品也总能引发回应、激发情感。你会对它的存在而动容,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已透彻地理解了它。

 

黄建成作品

 

作品现场

 

    黄建成主要从事专业空间设计,涉足建筑、室内、视觉等的相关创作,对中国的艺术和传统手工艺。手工艺和设计与实用性,即功能有着深刻而合理的关联性。手工艺和设计的目的就是发挥功能。在优秀的设计中,功能是凌驾于形式之上的。

 

    相反,艺术品只遵循内在一致规则,即作品的意义应与外在表现或形式一致。黄建成教授将机械生成的图像作为一种源自设计师专业的工具。在为威尼斯展览创作的作品中,用机械画出的线条既符合他设定的规则,又保持了自己的逻辑性,就像地图中的街道线条,始终与地形线保持一致。

 

影像作品

 

作品现场

 

    又甚或像决定树枝生长位置的逻辑一样,我们通常认为树木的形状是协调、统一的,尤其是没有叶子的时候。但为什么树枝的生长距离总是固定的,而不是全部从一侧长出新芽,或者为何每一根树枝几乎同样长呢?植物学中有一个分支叫做叶序学,它研究的是树叶和树枝固定间隔生长逻辑,其发现这种“生长行为”遵循的是数学规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要让每片叶子足够远离邻近的树叶,以确保最大程度地吸收阳光。这揭示了一个道理,即植物生长的主要需求是寻求最佳的能量平衡。要获得最佳能量平衡,树木需满足一定的条件,这也是树木生长形状(我们由此可分辨出菩提树、杨树和柏树)与协调外形的原因,也就是我们所感知的美感。

 

影像作品

 

    在设计领域和更为微妙的艺术领域,不存在能量生产问题,而更需要的是存在的理由。潜在动机赋予了作品生命,是作品存在的必然性。优秀的艺术作品和设计产品都需要有内涵。艺术作品或设计产品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外在形式与内在动机达成了统一。

 

    或者有时,形式与动机之间形成的反差也能造就一个成功的作品。统一所产生的一致性实现了协调,而反差则孕育出能量。黄建成认为,抽象、象征和想象是艺术创作中重要的脑力机制。

 

装置作品

 

    当我问及他与花之间的关系时,他微笑着答道,他发现花是相对完整的视觉符号,并忆起年轻时曾在设计一线的工作经历。当时,他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进行花卉图案的创作。因此,解读他作品的一种方式就与植物进行关联。

 

    我们探讨了决定树枝生长位置的规则,以及如何绘制地图上的道路,以此理解黄建成作品中线条的流动性。或者说,我们想知道他的作品是否也有自己的“叶序”。黄建成的作品不仅有风吹草地、溶溶泉水等流动、和谐的线条,也有更加硬朗、更加支离破碎的粗线条。这些线条让人回想起中国古代传统山水画的绘画方式:陡峭的山脉隐于雾霭之中,石洞和流水贯穿其间,疲惫的老朽才骑在马上,挑着重担的农民则在窄道上慢行。通过这种景象,反映出人的脆弱和求而不得后的徒劳。

 

黄建成作品细节

 

    画中的人物重担于身,矮小而又脆弱,专注却又疲惫不堪,常因酷热或极寒而备受折磨。有时,这些矮小的人物与雄伟的山脉相比,是那么的微不足道,甚至有些可笑。在研究中国古代高官时,可以发现,官员的案几上常放有一块供石,即观赏石。这是一种天然石头,其造型别致且形状各异,看起来就像一座小山体或微型景观。借由简单的反比技巧,供石激发了我们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无处不在,却又与人的命运毫无关系。一块完美的供石是大自然浑然天成的作品。即使供石是三维物体,它也不属于雕塑。但是,它最终却能成为油墨画的替代品,这是因为它能唤起人们脑海中的自然景象,激发人们的情感。

 

    同时,供石也是一种景观,是花草、树木、水、风和日夜光影交替构成的抒情空间,也是承载黄建成作品中线条所勾勒出各种形式的理想意向。

 

    黄建成作品的另一种解读方法是,以隐秘的方式在山水景观与室内场景之间不断切换。事实上,就像黄建成自己所说的那样:“我所做的尤以空间设计为主”,也就是为室内空间“绘制”风景。

 

    书法是解读黄建成艺术作品的另一种重要参考方式。他的艺术可以比作书法的一种抽象形式。有趣的是,黄建成认为自己的作品是“书法的影子”,或者在我看来,是“书法的幽灵”。年轻时他曾练习过书法。书法在东方文化中是最为抽象的一种艺术形式。当然,以黄建成的话说,书法首先是一种“简练到极致”的语言形式。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威尼斯展览的主题——机械手稿。该主题表现了可控的手稿创作与不可控的机械方式在理念上的反差,这难道不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悖论吗?利用计算机程序,我们可以实现任何机械创作的文本或图像的“规则”,而“手稿”则是通过艺术家的手工温度,表达艺术家的思想。由此创作出的文字/图画“具有人类感性和理性不断转换的流动性”黄建成如此说道。

 

    当我问黄建成,作为一名独立设计师,如何看待自身作品与自由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时,他回答说:“我拥有近三十年的设计经验。在我看来,设计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方式。设计讲究功能性、可用性和目标性,而艺术,从另一方面来讲,呈现的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是一种通过概念影响他人的方式,即改变事物表象背后的逻辑。”他又补充道:“我希望通过自身的艺术创作,传达出一些观点,帮助来自不同文化、地区和背景的人们认识到共同的思维方式,提高人们对人类自身的理解,从而走向融合。”黄建成进行艺术创作的动机是发扬积极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观,同时保证作品的真实性和必要性。

 

 

合作方发言

 

    谢谢大家来到艺术家黄建成的展览开幕。
 
       我是xu Lili,weexhibit的合伙人,这是由weexhibit负责和组织的黄建成艺术展览。去年十月我在北京见到了艺术家黄建成和他的团队,我们开始策划这个项目,我们从一个想法到现在大家看到的现场,差不多前后五个月时间。感谢艺术家和他的团队,感谢策展人Vittorio urbani,weexhibit的目标是促进当代中国艺术在全球的交流及发展并不断做许多其他有趣的项目。
 
       Weexhibit非常感谢您参加我们的开幕式。感谢Diocesan博物馆。感谢威尼斯美术学院的所有中国志愿者学生,他们这几天一直在帮助了艺术家团队。
 
       谢谢!

 

—— 展览组织架构 ——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ICAA国际艺术创意联盟

承办机构: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Museo Diocesano威尼斯主教博物馆

合作机构:广东玉兰集团

协作机构:We Exhibit Srl、中远运输

 

学术主持:范迪安

策展人:Vittorio Urbani

艺术家:黄建成

 

人机之间——“机械手稿·黄建成的艺术”国内首展登陆北京环球金融中心

来源: 时间:2019-08-09 浏览:4682人
 

8月6日,在北京环球金融中心大厅独特的水晶珠宝盒空间内,“机械手稿·黄建成的艺术”国内首展如期而至。

 

 

从天而降的装置作品将观众的目光引向进深空间,在环球金融中心大厅一层,从山东民间收集来的26台织机排成一列阵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象征,作品《织机织-机织机》与悬挂着的《东西南北中》形成传统与当代的对话。该作品用近20万新纤维彩色丝线将解构并重新组装后的织机包裹捆绑,丝线穿插将空间分割,又把作品整体缠绕在一起,用柔软去固定,形成力量和材质的制衡。“织机的概念和机械手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黄建成在介绍作品时说道,“它通过机械手段理性编织,但又在其中加入了手工者的匠心独运从而绘制出流动的画卷,动态的织造工艺最终呈现出瑰丽的图饰,体现出机械工程与人性创意之间的和解。”这种和解不仅可以体现在人与机器之间,更可以延伸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彩线纠缠延伸、剪不断而理又乱,形成一种关系的象征。可以说,黄建成用数以万米的彩线将各种看不见的关联物化及视觉化了。
 

 

 


从空中到地面,再到悬挂在大厅两边的手稿条幅,以及写字楼电梯闸口的视觉影像作品,黄建成通过多元艺术形态和多维空间的打造将环球金融中心大厅的公共空间变成了一处可观、可赏、可互动又耐人玩味的人文场域景观。在这里,传统非遗与当代艺术并置,工业化硬边与人文气息相融,时空贯通而将规则与自由串联共荣,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这也成为黄建成在非专业艺术机构中呈现艺术作品及思考的又一次成功探索。

 

 

 

将公共性与空间性相融合,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张力和探索。黄建成谈到:“城市设计学院更多关注空间和场域的概念。如果说城市的硬体是建筑、规划和尺度,那么城市设计学院更关注的是城市软体设计,即城市实体之外的软体营造。它包括文化、艺术和多元生活方式,强调人文环境的重要性。”

 

 

一组主概念架上作品、一宗生长的影像、两件艺术装置,将共同构成“机械手稿”的核心理念与视知觉沉浸体验,共17件作品。在北京环球金融中心大厅独特的水晶珠宝盒空间形成以静拟动、以动写静的内外交融、意犹未尽的交织效应,从而阐释展览主题要义的深层意蕴。

 

 

 

策展人彭锋在展览开幕式上说:“黄建成关于人机关系的思考,可以简化为规则与自由之间的关系思考。机械代表规则,手稿代表自由。黄建成将手稿视为人的基本特征,与他长期从事视觉艺术有关。其实,所有体现自由的行为,都是人的特征的体现。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王晓琳作为主办方代表在此次展览开幕致辞上表示,“本次展览让我们看到一名成熟艺术家深入生活的敏锐观察力和艺术重现力,在展示空间中,巧妙地利用空间形态勾勒出黄建成教授在其观念探索的完整艺术实践轨迹和思想形态。”

 

 

此次“机械手稿-黄建成的艺术”国内首展,同时也是继2019年3月“机械手稿-黄建成的艺术”展于意大利威尼斯Diocesano博物馆展出后,巡回展出的第二站,展览将于2019年8月28日落下帷幕。下一站定于2020年3月于香港开启。装置作品《东西南北中》将于今年十月转场上海世博博物馆,永久陈列于该场馆。

 
 
 
 
——展览信息——
 
展览组织架构: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ICAA国际艺术创意联盟、北京环球金融中心(wfc)
承办机构: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
合作机构:广东玉兰集团、恒天纤维集团
协办机构:恒天宝丽丝生物基纤维股份有限公司
 
学术主持:范迪安
策展人:彭锋
艺术家:黄建成
 
 
 
 
学术主持:
范迪安,1955年9月出生于福建,曾任中国美术馆馆长,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从事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当代艺术批评与展览策划、艺术博物馆学研究。 任中国美术馆馆长期间,提出“以公众为中心”的办馆理念,在加强学术研究与展览策划、扩展公共文化服务和增加国家艺术积累等方面提升了中国美术馆的专业水平,积极引进各国优秀艺术,主持策划了大量反映时代主题的大型美术作品展并不断拓展国际艺术交流。
 
策展人:
彭锋,1965年生,湖南祁东县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艺术学院教授,院长,兼任国际美学协会执委会委员、中华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策展艺委会委员、教育部艺术学理论类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201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从事美学理论、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展览策划、剧本创作等方面的研究、教学和实践。出版《艺术学通论》等学术著作14部,《艺术的语言》等译著7部,主编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 Vol.12,在国内外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200余篇,策划“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等重要展览100余次,创作《大红灯笼》等音乐剧和话剧剧本7部。彭锋的美学研究和艺术跨界实践引起了国际学界的关注,曾应邀于世界美学大会担任主题讲演,应邀于中欧高级别人文对话机制文化论坛担任对话嘉宾,Art in America、ArtPress、Financial Times等报刊对彭锋的艺术研究和实践做了报道。
 
艺术家:
黄建成,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的空间整合设计师、艺术家;同时担任ICAA国际艺术创意联盟执委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委会副主任;并兼任纽约室内设计学院、罗马圣拉斐尔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院校的客座教授,同时兼任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黄建成曾担任2005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馆艺术总监、总设计师,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设计总监;2015、2016、2017、2018年度中国文化部“欢乐春节·艺术中国汇”纽约主题活动总设计。
黄建成的作品曾参加多次国家级和国际性美展和设计展,获多项重要奖项;2014年《场域·黄建成设计》艺术展曾分别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及上海新新美术馆成功举办;2015年《数字时代的仿像·黄建成艺术展》在德国宝马展示中心成功展出。 
 
北京站·展览时间:
2019.8.6 - 2019.8.28
 
展览地点: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1号北京环球金融中心
 
作品名称:
概念架上作品:《十二时辰系列》
《卯时》 5:30'15"
《辰时》 7:25'10"
《午时》 11:28'45"
《申时》 15:45'58"
《酉时》 18:00'00"
《子时》 23"40'25"
《丑时》 01:32'48"
《寅时》 03:30'00"
《巳时》 09:28'22"
《未时》 13:10'25"
《戌时》 19:40'15"
《亥时》 21:10'15"
装置作品:《东西南北中》
影像作品:《子丑寅卯戌》 (时长1:00)
装置作品:《织机织-机织机系列》
 
 
 

2020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创意系列活动

来源: 时间:2021-02-24 浏览:1726人

    2020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创意系列活动是将于2021年10月1日-2022年3月31日在迪拜世博会期间举办包括艺术、创意、设计等领域的系列活动。其目的是凭借世博会平台,增强各国文化交流,并推广中国文化。内容涉及:创意展览、产品展示、文化演出、科技体验、会议论坛等文化与艺术创意的交流活动。

 

活动组织架构

主办单位:

中华文化馆

承办单位:

中华文化馆艺术与设计委员会

学术支持机构:

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

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

 

2020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与设计委员会

    中华文化馆以文化,民心相通的桥梁为宗旨,将大力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企业与品牌对外交流,促进世界民心相通与文明互鉴。为更好提升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各项活动的文化艺术高度,经中华文化馆组委会研究决定,成立2020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与设计委员会。该委员会受中华文化馆组委会监督管理,从艺术与设计的角度为中华文化馆提供专业支持,为世博项目的品牌输入与品牌形象提供意见和建议。

 

艺委会架构

 

 

 

联系我们

2020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创意系列活动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京艺术金融国际创新园区9号楼

直击|对话·城世新见——世博公共艺术作品展暨学术论坛全记录

来源: 时间:2021-05-08 浏览:1529人
 
 

科技遇见未来——黄建成“清明上河图改造计划”空间体验版亮相北京王府井

来源: 时间:2021-09-08 浏览:1226人
 

       应SoReal的邀请,两届世博会中国馆设计者、中国著名的空间整合设计师、艺术家黄建成先生在SoReal北京王府井大街超体空间艺术装置的基础上,重新打造了“清明上河图·艺术改造计划”VR空间版。这是艺术家本人对公共艺术、当代艺术的一次大胆尝试,将在5月19日正式亮相北京王府井。

       黄建成先生是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了世博会中国馆、艺术中国汇纽约主题活动等大型国际性艺术创作项目,曾参加"别处即此处"大型装置艺术全球巡展等多项国际性、国家级重要展览并获奖,也创作了许多具有当代观念、有影响力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黄建成先生以清明上河图为创作原型,进行了系列的艺术改造计划。自2014年以来,该计划曾经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广州美院美术馆、上海新美美术馆、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柏林宝马展示中心等展出过多种版本的系列演绎,本次呈现的是全新打造的空间体验版作品。

       SoReal是当红齐天集团集合顶尖跨界团队推出颠覆性的国际娱乐品牌,该集团是以虚拟现实(VR)为主要核心技术,致力于打造极致沉浸式社交娱乐体验的大型资深综合性娱乐传播机构。

       此次艺术家与SoReal的合作,黄建成先生针对VR的成像技术以及虚拟与现实的空间体验概念对动态的画面本身进行了再次解构和异变。作品希望通过在清明上河图中还原组合出来的动态中国古代繁华都市,与当代都市时尚街区进行对话和交融,同时契合这个具有未来感的大型艺术装置,进行一次时空上的对话、虚拟与现实的融合。在这个特殊的场域里,用公共艺术的形式让更多人来参与、记录、体验和感受当下社会时空的变迁。

 

 

       空间体验版的《清明上河图艺术改造计划》选择落地王府井,是因为王府井商业步行街是当代中国城市高速发展的缩影和名片,王府井区域本身就是现代版、立体版、鲜活版的当代清明上河图。

       落地王府井的艺术装置是一个灵动的空间,充满未来科技感。架空的玻璃盒子结构与四周整齐排布的层层光柱让整个构筑体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悬浮装置,光影交错、炫酷夺目。

       通过艺术化的处理手法,传达着科技与未来的美感;跃动的光阵与画面,调和着王府井大街的霓虹与幻影。

       未来的城市,未来的空间,未来的生活方式,未来的传播方式。我们在思考关于未来,而科技作为一种载体,给我们的艺术想象力提供了实现和腾飞的可能。

       科技遇见未来,华灯初上,城市的灯光亮起的一刻,王府井的灿烂夜晚正式到来。

 

概念图

 

细节图

东西互鉴——四川美术学院举办世博会文化与艺术专题交流会

来源: 时间:2021-09-27 浏览:1204人

东西互鉴——迪拜之行持续发声

四川美术学院举办世博会文化与艺术专题交流会

 

        2020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创意主题活动文化与艺术交流会627日在重庆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校区公共艺术学院展厅召开。在这次交流会上,来自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与设计委员会、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以及社会各界专业人士、学生和媒体,深入探讨“2020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创意主题活动文化与艺术的交流和呈现形式,让鲜活的中国文化和艺术更好地走向国际舞台。

 

到场嘉宾合影

 

 

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

 

        此次专题交流会围绕东西互鉴——中华文化与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和呈现形式这一主题,邀请了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参与对话。以迪拜世博会为契机,以中华文化馆艺术创意主题活动为载体,从文化和艺术的角度展开讨论,让中华文化在世界大环境、大格局下,绽放新的姿态。交流会由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谭璜先生主持。

 

东西互鉴——中华文化与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和呈现形式交流对谈会主题海报

 

交流会现场

 

        在交流会上,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段胜峰先生出席并表示了对活动的祝贺和期待。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一直秉承着服务新时代城市更新和文化复兴的使命,此次参与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创意主题活动,为助力优质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并为迪拜世博会带来精彩纷呈的艺术活动内容。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文化馆艺术总监黄建成先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向勇先生;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郝凝辉先生;著名美术理论家、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林先生以及四川美院教授谭璜先生参与了交流会。

 

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段胜峰先生发表祝贺

 

黄建成先生针对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创意主题活动内容进行介绍

 

迪拜世博会夜景效果图

 

中华文化馆效果图

 

“东西互鉴”交流对谈会

 

        在下午举办的东西方文化互译与呈现主题讲座上,黄建成先生、向勇先生、郝凝辉先生分别从文化、艺术的角度做了精彩的发言,活动由公共艺术学院院长郭晏麟先生主持。黄建成先生主讲《空间艺术的媒介转译》,向勇先生就《文化多样性视野下中国故事的现代表达与创意传播》为题进行叙述,郝凝辉先生针对东西方文化互译与呈现这一议题进行了生动的诠释。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向勇先生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郝凝辉先生

 

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文化馆艺术总监黄建成先生

 

        “创意连接与共生繁荣是此次2020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创意主题活动的策划主题,意在打造一次连续性的、共享共融的多地域多生态的大型盛会。据悉在上个月29号,由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与设计委员会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作为学术主持单位的2020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创意主题活动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云厅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驻上海总领事拉世德·卡姆兹到场,并祝贺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创意主题活动召开。

 

2020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创意主题活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云厅新闻发布会

 

        艺委会还将陆续在中国其他城市举办专场文化交流活动,为今年10月在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举办的艺术创意主题活动预热。同时,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创意主题活动线上方案也在同步推进中,提倡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媒体数字化与社群化。企图通过世博期间各项主题创意展示、体验、交流等活动形式用多维度的方式传递中国文化。诚挚邀请各界积极参与中华文化馆艺术创意主题活动,更加深入地了解迪拜世博会和中华文化馆,充分利用世博会平台,沟通思想、扩大交流、深化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华文化走出去作出贡献。

 

 

交流会组织架构

主办单位:

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与设计委员会

学术主持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

承办单位:

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

 

 

 

学术支持机构: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

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

国际学术支持机构:

ICAA国际艺术创意联盟

战略支持机构: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

广州美术学院集美研究院

活动组织单位:

华文创美(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北京山达空间设计机构、ZZCreation灼卓创意

 

 

黄建成大型装置作品《文明·源流》落户上海·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

来源: 时间:2023-08-14 浏览:87人

  黄建成的艺术脉络一直在探讨与思考文明、社会、城市等问题。借由《文明·源流》的诞生,从艺术的不同维度梳理黄建成以往的公共艺术装置作品。意在溯源《文明·源流》之因果,同时也建立起黄建成作为艺术家的公共艺术作品之脉络。

《文明·源流》

既是艺术家对文明传承的呼吁,

又是黄建成对“文明溯源”的态度表达。

策源的艺术

《文明·源流》这件公共艺术作品的诞生,是黄建成对场域的感知,和对文明的理解。

背景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城滴水湖畔,一座化身“白鹭”的建筑——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临港中心),面朝滴水湖展开双翼、蓄势翩飞,拥抱世界、迎接未来。
      作为全国首个“科学家社区”城市单元、上海市重大工程、临港新片区001号工程,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临港中心)集会议会展馆、数字图书馆、酒店宴会、商业演出等配套于一体,着眼重大科学问题和前瞻性基础研究,旨在为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注入着全新的动力。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临港中心)作为“WLA科学社区”的首开区及核心组成部分,总建筑面积约220000㎡。其中,会议中心区域的面积达到65000㎡左右,是顶科论坛永久会址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平台,肩负着传播“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主旨的特殊使命。
    通过该项目创作的一批艺术精品,将成为会议中心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营建会议中心的主题氛围,彰显会议中心对于人类科技和文化的推动作用。

作品主题说明

      科技为艺术提供了多维度表现的可能,艺术也为科技发展提供激发灵感的瞬间,科技与艺术已经逐步演变为相互融合、和谐共生的关系。在把握不确定性的机遇和挑战的当下,在对现实表象和精神世界的科学分析和感性表达兼容并蓄的当下,我们可否从自身出发,反思人、科技、社会、城市之间相互的共存关系,为未来的文明发展和存续多做一些思考?

      黄建成延续以往《机械手稿》系列装置作品的思绪创作了这件作品。用可感知的情绪尽可能地触及时空,通过时空的穿梭,探寻文明的轨迹。将其命名为《文明·源流》,是希望用追本溯源的求真态度,从文明的启迪探求社会、城市的变迁,追寻人类发展的源流,从而反思当下文明与科技发展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装置的形态灵感来源于大海上的风暴,但将风暴的形态抽象成了螺旋式上升的信息流碎片,通过向心力汇聚同时表现了多种对立矛盾的关系:混乱与秩序、模糊与肯定、理性与感性、分散与聚合……细看信息流的内容,是从混沌的、不可辨识的几何形态,到秩序的、有规律的符号,再到可读的、能表达准确含义的文字,最后演变为世界语境下的各种语言文字。通过如此由简及繁的形态而产生的动势,来动态地表达文明的启迪和科技发展带来的扩散效应。

      之所以创作这件作品,是从自身角度提出问题与思考,用艺术装置的手段诠释内心对于未来生活方式的思考。文明的起始源至于文字,文化的语境得益于艺术的感知。黄建成通过《机械手稿》系列作品探索时空艺术与场域精神交织的跨越时空交流,《文明·源流》即是在对社会和城市的现象存录之后,通过对文明启迪的反思与对科技和艺术关系的融合,从而提出的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思考。

作品整体效果图片
 
 
 
 
 
 
 
 
 
 
 
 
 
 
 
 
 
 
 
 
 
 
 
 
 
 
 
 
 
 
 
 
 
 
 
 
 
 
 
 
 
作品细部展示
艺术家介绍

                       

 

 

 

 

 

 

黄建成

HUANG

JIANCHENG

 

 

 

 

 

 

 

    中央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副院长,ICAA国际艺术创意联盟执委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委会副主任,中华美学学会设计美学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奥林匹克艺术委员会(lOAC)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规划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国际设计科学学报》编委,并兼任纽约室内设计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院校的客座教授,湖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还兼任西安美术学院、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

    曾担任2005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馆艺术总监、总设计师,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设计总监,2020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总策划、艺术总监,2015、2016、2017、2018年度中国文化部“欢乐春节•艺术中国汇”纽约主题活动总设计,还主持了中国考古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大型文化空间的室内展陈总体设计和公共艺术系统设计。作品获"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设计嘉奖""文化部创新奖特等奖""2018中国十大博物馆精品奖""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等多项重要奖项并被中国美术馆、上海世博会博物馆等学术机构收藏,曾在柏林、威尼斯、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举办多次个人艺术展,并出版《国家形象》《眼中的世界》《场域-黄建成设计》等多本专著和发表多篇论文。

 

感的诞生


《文明·源流》的诞生过程起源于一段“旋转的轨迹”,从草图到效果图,从片段的灵感到这个公共艺术项目落地,黄建成完整演绎了艺术从0到1的过程。当下艺术的呈现,是契合时代的思考,也是艺术家与思想的对话。

 
作品草图
 
作品效果图
施工安装过程

艺术家团队

艺术家:黄建成

艺术创作执行总监:柳棱棱

艺术创意主管:黄璜

艺术创意设计师:黄蔚萌、王睿麟

艺术品实施总监:黎卫奇

艺术品技术主管:彭闯

现场协调:冷远秀

探寻的轨迹
与理性诉说不同的是,黄建成的公共艺术作品一直非常强调感性的表达。这是他作为艺术家对当下社会观察后的反思与凝练。这些作品的脉络像一台时光机,带领观众穿梭在“此时”和“彼刻”之间。
黄建成公共艺术作品(部分)介绍

上海刘海栗美术馆:

《机械手稿·历史的语汇》(观念装置作品)

时间:2023.6

地点:上海刘海栗美术馆

黄建成装置作品《机械手稿·历史的语汇》在上海·刘海栗美术馆"中国表现2023 "艺术展上展出。作品相关信息:2023 /金属、岩板、麻纸、综合材料/900 cm x280cm x300cm

上海·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临港中心)《文明·源流》

时间:2023.03

地点:上海·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临港中心)

黄建成延续以往《机械手稿》系列装置作品的思绪创作了这件作品。用可感知的情绪尽可能地触及时空,通过时空的穿梭,探寻文明的轨迹。将其命名为《文明·源流》,是希望用追本溯源的求真态度,从文明的启迪探求社会、城市的变迁,追寻人类发展的源流,从而反思当下文明与科技发展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上海世博会博物馆:

《进步的阶梯-机械手稿3》

时间:2020.11

地点:上海世博会博物馆

黄建成大型装置作品《进步的阶梯-机械手稿3》被上海-世博会博物馆收藏并永久展出。延续从德国柏林宝马展示中心、意大利威尼斯Diocesano博物馆、北京环球金融中心的三次对“机械手稿”概念的进阶思考和延伸创作。

北京环球金融中心公共艺术:

《人机之间 ——黄建成的机械手稿》

时间:2019.08

地点:北京环球金融中心

在北京环球金融中心大厅独特的水晶珠宝盒空间内,“机械手稿·黄建成的艺术”展览以“人机之间”为主题,围绕艺术家黄建成的《十二时辰系列》概念手稿,配合装置、影像这两种艺术形式,力求在融合的展示空间中,对艺术家的“机械手稿”概念做出揭示,同时勾勒出艺术家在其观念探索的完整艺术实践轨迹和思想形态。

北京今日美术馆“在东方

——意象·新媒体作品展”:《影痕》

时间:2018.4-2018.5

地点:北京今日美术馆

展览立足中国当代艺术当下的自我反思与深入探索。展览设立的主题为“在东方”,是对中国艺术家自我身份的发声。“意象”概念的提出,则是希望从中国文化中梳理出自己的精神优势和审美价值。展览围绕 “多媒介表达”展开。

威尼斯个人展览装置:

《机械手稿·黄建成的艺术》

时间:2019.03-2019.04

地点:意大利威尼斯Diocesano博物馆

以刻录时光的艺术痕迹为形象印记的展览——“机械手稿·黄建成的艺术”展览展出了23件绘画、装置、影像类艺术作品。本次展览以时间刻度为艺术展的计量单位来凸现对宇宙、历史、社会的宏观与微观的思辨性认识,并以多元的表现形式和系列的核心图形来交叉传递这一符号体系。

北京王府井公共艺术装置:

《清明上河图体验版》

时间:2018.05

地点:北京王府井大街

在SoReal北京王府井大街超体空间艺术装置的基础上,黄建成重新打造了“清明上河图·艺术改造计划”VR空间版。针对VR的成像技术以及虚拟与现实的空间体验概念对动态的画面本身进行了再次解构和异变。作品希望通过在清明上河图中还原组合出来的动态中国古代繁华都市,与当代都市时尚街区进行对话和交融,同时契合这个具有未来感的大型艺术装置,进行一次时空上的对话、虚拟与现实的融合。

纽约哈德逊河

新春焰火创作设计

时间:2015-2018

地点:纽约哈德逊河84号码头附近

长达20分钟的《和美中华》主题焰火秀在美国纽约哈德逊河84号码头上演,主题焰火由黄建成带领的中央美术学院团队设计策划,当地3家广播电台也同步播放由著名音乐家关峡配乐的《和美中华》及谭盾先生作曲的焰火组曲。这是纽约历史上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在中国春节大规模燃放焰火,纽约及新泽西市民在哈德逊河两岸观看的焰火,美国本地多家电视合对焰火晚会进行了现场报道。

纽约曼哈顿帝国大厦影像

装置/焰火

时间:2015-2018

地点:纽约曼哈顿帝国大厦

在纽约帝国大厦之巅,由黄建成担任主设计的中央美术学院“欢乐春节·艺术中国汇”团队设计了主题灯光装置。将帝国大厦原有1600万种颜色在3分钟中间用五种不同色彩韵律进行组合与转换,鲜明地展现了中国新年的讯息。五个篇章中间会分别呈现各种色调,意向化的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映射到现代、时尚的灯光演绎之中。

法国普罗旺斯“别处即此处”公共艺术装置:

《曲#1》

时间:2017

地点:法国普罗旺斯

为“别处即此处”带来集装箱装置作品《曲#1》,2017年10月《曲#1》等11件中外艺术家作品由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运抵法国,参加“别处即此处”装置艺术法国展,分别亮相阿尔勒、普罗旺斯与圣米歇尔天文台。

青岛黄岛“别处即此处”公共艺术装置:

《曲#2》

时间:2016.07-2016.08

地点:青岛黄岛

“现实的世界是一个扭曲、变异和挤压的世界,是一个各种内力交织、外界异化的结合体,诸种生命体均以不合理的形式存之于世,并以自身的交叉轨迹发展与变化。作品《曲#2》试图用观念、以视觉的方式来诠释这一赋予生命的机能体变化过程,作品通过集装箱的异变表情、内在情绪和交织形态,将对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差异叠加,形成对现实世界不合理性批判的艺术理解和转译,从而进行和展开文化层面事实、真实、真理的思辨。也许《曲#2》只是这一切的开始,作品的巡展轨迹,时空跨度,痕印累积,受众参与才是《曲#2》最终的作品形成。”——黄建成

德国柏林宝马展示中心装置:

《数字时代的仿像:黄建成艺术展》

时间:2015.09-2015.10

地点:德国柏林宝马展示中心

《数字时代的仿像:黄建成艺术展》登陆德国宝马中心。基于对数字时代仿像的思考,黄建成以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审视艺术与世界本源的关系,试图追问现实世界的合理性。本次德国柏林展览集中展示了黄建成的6件艺术作品,其中3件来自2014年《场域·黄建成设计》艺术巡展,另外3件——《光·像》、《手稿系列》、《影·㾗》则是为本次展览最新创作的艺术作品。

纽约林肯中心公共艺术装置:

《清明上河图动态改造计划》

时间:2015.02

地点:纽约林肯中心

《清明上河图再造计划》,原型来自于黄建成主持设计的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一个展项。该作品是由时长2分钟的动画形式构成,呈现的是一个都市中繁华集市的场景。希望通过古代的中国人和当下的中国人的一种呼应,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有几千年深厚的文化,中国人是不乏创造力的,希望通过这样的作品让美国人民了解我们。

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个人展览:

《场域·黄建成设计》

时间:2014/2015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由两次主持世博会中国馆空间展示设计的著名空间设计师、艺术家黄建成教授举办的“场域·黄建成设计”艺术展,展示他及其团队近十年的代表性设计案例以及对设计相关的文化、环境、艺术、社会议题的深入思考,同期召开国际性的学术论坛探讨国际和中国当代设计生态和发展趋势。

湖南长沙梅溪湖公共艺术作品:

《长沙之星》

时间:2013年8月

地点:湖南长沙梅溪湖

星城的活力之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长沙,给城市带来更多活力,激活城市空间。同时它也是长沙城一张闪耀的城市名片,对外宣扬长沙人的精神。每根发散管体上的灯光装置会随着梅溪湖水浪的节奏缓慢呼吸,使长沙之星具有一种生命感,同时也可以配合广场活动作出多种变化以适应不同需求。

 
 
宣传视频
©2021 Copyright www.bjsddesign.com 京ICP备110335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