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互鉴——迪拜之行持续发声
四川美术学院举办世博会文化与艺术专题交流会
2020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创意主题活动“文化与艺术交流会”于6月27日在重庆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校区公共艺术学院展厅召开。在这次交流会上,来自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与设计委员会、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以及社会各界专业人士、学生和媒体,深入探讨“2020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创意主题活动”文化与艺术的交流和呈现形式,让鲜活的中国文化和艺术更好地走向国际舞台。
到场嘉宾合影
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
此次专题交流会围绕“东西互鉴——中华文化与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和呈现形式”这一主题,邀请了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参与对话。以迪拜世博会为契机,以中华文化馆艺术创意主题活动为载体,从文化和艺术的角度展开讨论,让中华文化在世界大环境、大格局下,绽放新的姿态。交流会由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谭璜先生主持。
“东西互鉴——中华文化与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和呈现形式”交流对谈会主题海报
交流会现场
在交流会上,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段胜峰先生出席并表示了对活动的祝贺和期待。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一直秉承着“服务新时代城市更新和文化复兴”的使命,此次参与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创意主题活动,为助力优质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并为迪拜世博会带来精彩纷呈的艺术活动内容。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文化馆艺术总监黄建成先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向勇先生;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郝凝辉先生;著名美术理论家、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林先生以及四川美院教授谭璜先生参与了交流会。
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段胜峰先生发表祝贺
黄建成先生针对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创意主题活动内容进行介绍
迪拜世博会夜景效果图
中华文化馆效果图
“东西互鉴”交流对谈会
在下午举办的“东西方文化互译与呈现”主题讲座上,黄建成先生、向勇先生、郝凝辉先生分别从文化、艺术的角度做了精彩的发言,活动由公共艺术学院院长郭晏麟先生主持。黄建成先生主讲《空间艺术的媒介转译》,向勇先生就《文化多样性视野下中国故事的现代表达与创意传播》为题进行叙述,郝凝辉先生针对“东西方文化互译与呈现”这一议题进行了生动的诠释。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向勇先生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郝凝辉先生
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文化馆艺术总监黄建成先生
“创意连接与共生繁荣”是此次2020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创意主题活动的策划主题,意在打造一次连续性的、共享共融的多地域多生态的大型盛会。据悉在上个月29号,由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与设计委员会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作为学术主持单位的2020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创意主题活动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云厅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驻上海总领事拉世德·卡姆兹到场,并祝贺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创意主题活动召开。
2020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创意主题活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云厅新闻发布会
艺委会还将陆续在中国其他城市举办专场文化交流活动,为今年10月在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举办的艺术创意主题活动预热。同时,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创意主题活动线上方案也在同步推进中,提倡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媒体数字化与社群化。企图通过世博期间各项主题创意展示、体验、交流等活动形式用多维度的方式传递中国文化。诚挚邀请各界积极参与中华文化馆艺术创意主题活动,更加深入地了解迪拜世博会和中华文化馆,充分利用世博会平台,沟通思想、扩大交流、深化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华文化走出去作出贡献。
交流会组织架构
主办单位:
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与设计委员会
学术主持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
承办单位:
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
学术支持机构: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
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
国际学术支持机构:
ICAA国际艺术创意联盟
战略支持机构: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
广州美术学院集美研究院
活动组织单位:
华文创美(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北京山达空间设计机构、ZZCreation灼卓创意
湖南省博物馆展陈设计完成于2010年,建筑所占设计比重60%、景观所占设计比重50%、公共空间所占设计比重35%、展陈空间所占设计比重15%、视觉形象所占设计比重50%、艺术造型所占设计比重30%、创意文化产品所占设计比重25%。博物馆作为文化展示的主要构成,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收藏,在时代发展促使下逐渐开始向商业展示有所转移。许多以传统收藏为主的老博物馆正在试图改变其阴沉、乏味的形象,成为设计主导、互动且亲近民众的空间。老馆改新,除了保持展品的高质量展陈,也在尝试新的定位和方法,越来越趋向于设计主导、观赏性强的展览和吸引注意力的装置。
中国的博物馆数量,从1868年的第一座震旦博物馆发展到2012年3886座,大部分为各级政府所属,这些数据以平均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增长,中国博物馆现状已渐形成以国家级博物馆为龙头,国有博物馆为骨干,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近十年来,绝大多数省级博物馆都完成了改扩建工程。湖南省博在黄建成教授的主导之下,联合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于中国博物馆崛起的大背景下完成了老馆改新的过程。
通常老馆改新馆,不是将老馆废弃,就是新馆建设在城市新区远离参观民众。湖南省博的新馆是基于老馆之上的改扩建,地址不变,除了外部加建部分,内部展陈依据时代变化,重新归纳了湖湘精神,在原址建筑与周围环境整合上,形成了新一层人文关怀的光辉。
湖南省博物馆项目2017进行时
4月24日下午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地现场考察
参加人员:
日本建筑大师、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总建筑设计师:矶崎新
矶崎新上海工作室合伙人、日本一级注册建筑师:胡倩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室内及展陈总设计师:黄建成
湖南省博物馆馆长:段晓明
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彭卓群
日本建筑设计师:福山博之
BJSD空间设计机构创意总监:何为
BJSD空间设计机构设计总监:陈一鸣
工地视察完毕后,由各方主要工作人员与馆方领导进行的座谈会,主要内容围绕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深化设计深入研讨。
BJSD长沙工作室举办“构筑呈现”座谈会
参加人员:
日本建筑大师、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总建筑设计师:矶崎新
矶崎新上海工作室合伙人、日本一级注册建筑师:胡倩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室内及展陈总设计师:黄建成
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陈建明
湖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一级注册结构师、高级工程师:杨晓
BJSD空间设计机构创意总监:何为
BJSD空间设计机构设计总监:陈一鸣
座谈会以“构筑呈现”一书为主题,以“策划”—“建筑”—“展陈”—“一体化”构成内容的主线贯穿始终,全⾯介绍与诠释湖南省博物馆新馆的一体化设计。 “构筑呈现”四个字构成时间线索,贯穿起本次座谈的四个组成部分:即构思与策划(构)、 建筑设计(筑)、空间与展示设计(呈)、建成现状与学术评论(现)。
展览外景及海报
由范迪安先生担任学术主持、由Vittorio Urbani先生担任策展人。本次展览计划是黄建成近年来对艺术及创作的一次集中表现,延续2015年德国柏林宝马中心展出的概念手稿的创作思路,以机械性理念的整合创作模式来呈现本次展览。本展览以时间刻度为艺术展的计量单位来凸现对宇宙、历史、社会的宏观与微观的思辨性认识,并以多元的表现形式和系列的核心图形来交叉传递这一符号体系。
策展人Vittorio Urbani在开幕式上表示,此次展览筹备了半年时间,从最初的一个创作想法到最终展览的完美呈现,黄建成希望他的视觉语言能将客观现实与自己的思维方式联结在一起。同时,他也对作品中的控制、误读、真理、留痕和借用等概念颇感兴趣。这些概念都是构成黄建成艺术创作的关键要素。
主办方ICAA国际艺术创意联盟国际理事会成员代表、米兰Palazzo Reale艺术总监Dalia Gallico在致辞中说,本次展览不仅仅表达了艺术家的个人艺术创作理念,同时也为中国和意大利的艺术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机会。通过艺术作品,传达出一些观点,帮助来自不同文化、地区和背景的人们认识到共同的思维方式,提高人们对人类自身的理解,从而走向融合。
据悉,此次展览为黄建成“机械手稿”系列作品的首次展出,囊括概念架上、装置、影像等作品形式,力求在展示空间内部融合所有作品的表现形态,以勾勒出艺术家在其观念探索的完整艺术实践轨迹。出席开幕活动的嘉宾有威尼斯美术学院、威尼斯建筑学院、威尼斯大皇宫等当地代表。
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 ICAA国际艺术创意联盟主办,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威尼斯Diocesano博物馆承办,意大利国际展览机构We Exhibit Srl协办,广东玉兰集团支持,展览将持续至4月17日。
艺术家阐述
“在现实世界的表象之下其实充斥着许多的未知和不确定性,可感知的存在与虚无的未来之间亦存在无限转换的可能,理性与感性、规范与无序、冷静与热烈,控制与放纵等诸多矛盾体构成了物质世界与心理空间的均衡与置换,有序的摹写与偶发的游走形成了精神世界的轨迹,我试图用机械运行的原型与知觉手稿的图像进行溶解与契合来刻录和印证这一痕迹,我想这种多项度、多界质的转译是有温度、有价值的,凸显生长、生命的哲学意义,惟望这一实验和过程是有勇气的,至少是有意义的行为…”
此次艺术呈现以一个主题概念,一个融合空间的形式来展开述事和对话,将包裹一件主艺术装置,一组概念架上作品,一宗生长的影像媒材,共同构成“机械手稿”的核心理念与视知觉沉浸体验,形成以静拟动、以动写静的内外交融、意犹未尽的交织效应,从而阐释主题要义的深层意蕴。
——《机械手稿·黄建成的艺术》
黄建成曾担任2005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馆艺术总监、总设计师,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设计总监;2015、2016、2017、2018年度中国文化部“欢乐春节·艺术中国汇”纽约主题活动总设计。
黄建成的作品曾参加多次国家级和国际性美展和设计展,获多项重要奖项;2014年《场域·黄建成设计》艺术展曾分别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及上海新新美术馆成功举办;2015年《数字时代的仿像·黄建成艺术展》在德国宝马展示中心成功展出。
策展人文章《机械手稿》
在我与艺术家黄建成的一次交谈中,他提到了中国艺术家徐冰的观点,你生活在哪,就面对哪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这句重要的话也表达了黄建成对艺术的观点。个人与外界之间的界限创造了历史,而黄建成通过对这种界限的审视,认为我们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误解之上。那么,什么才是真实?
黄建成希望他的视觉语言能将客观现实与自己的思维方式联结在一起;同时,他对控制、误读、真理、留痕和借用等概念颇感兴趣。这些概念都是构成他创作领域的关键要素。
艺术是一种语言形式。数千年以来,人类一直都在解决最棘手的难题,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从字面上看,艺术通常是传统所期望的一种语言形式,想想当代街头涂鸦或书法。但艺术的传播力更深刻,也更微妙。艺术中重要的是隐喻内容。然而,隐喻并非总是显而易见。有时,在伟大的艺术作品中,隐喻就像是隐蔽的动力装置。但是,即使含义不明,优秀的艺术作品也总能引发回应、激发情感。你会对它的存在而动容,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已透彻地理解了它。
黄建成主要从事专业空间设计,涉足建筑、室内、视觉等的相关创作,对中国的艺术和传统手工艺。手工艺和设计与实用性,即功能有着深刻而合理的关联性。手工艺和设计的目的就是发挥功能。在优秀的设计中,功能是凌驾于形式之上的。
相反,艺术品只遵循内在一致规则,即作品的意义应与外在表现或形式一致。黄建成教授将机械生成的图像作为一种源自设计师专业的工具。在为威尼斯展览创作的作品中,用机械画出的线条既符合他设定的规则,又保持了自己的逻辑性,就像地图中的街道线条,始终与地形线保持一致。
又甚或像决定树枝生长位置的逻辑一样,我们通常认为树木的形状是协调、统一的,尤其是没有叶子的时候。但为什么树枝的生长距离总是固定的,而不是全部从一侧长出新芽,或者为何每一根树枝几乎同样长呢?植物学中有一个分支叫做叶序学,它研究的是树叶和树枝固定间隔生长逻辑,其发现这种“生长行为”遵循的是数学规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要让每片叶子足够远离邻近的树叶,以确保最大程度地吸收阳光。这揭示了一个道理,即植物生长的主要需求是寻求最佳的能量平衡。要获得最佳能量平衡,树木需满足一定的条件,这也是树木生长形状(我们由此可分辨出菩提树、杨树和柏树)与协调外形的原因,也就是我们所感知的美感。
在设计领域和更为微妙的艺术领域,不存在能量生产问题,而更需要的是存在的理由。潜在动机赋予了作品生命,是作品存在的必然性。优秀的艺术作品和设计产品都需要有内涵。艺术作品或设计产品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外在形式与内在动机达成了统一。
或者有时,形式与动机之间形成的反差也能造就一个成功的作品。统一所产生的一致性实现了协调,而反差则孕育出能量。黄建成认为,抽象、象征和想象是艺术创作中重要的脑力机制。
当我问及他与花之间的关系时,他微笑着答道,他发现花是相对完整的视觉符号,并忆起年轻时曾在设计一线的工作经历。当时,他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进行花卉图案的创作。因此,解读他作品的一种方式就与植物进行关联。
我们探讨了决定树枝生长位置的规则,以及如何绘制地图上的道路,以此理解黄建成作品中线条的流动性。或者说,我们想知道他的作品是否也有自己的“叶序”。黄建成的作品不仅有风吹草地、溶溶泉水等流动、和谐的线条,也有更加硬朗、更加支离破碎的粗线条。这些线条让人回想起中国古代传统山水画的绘画方式:陡峭的山脉隐于雾霭之中,石洞和流水贯穿其间,疲惫的老朽才骑在马上,挑着重担的农民则在窄道上慢行。通过这种景象,反映出人的脆弱和求而不得后的徒劳。
画中的人物重担于身,矮小而又脆弱,专注却又疲惫不堪,常因酷热或极寒而备受折磨。有时,这些矮小的人物与雄伟的山脉相比,是那么的微不足道,甚至有些可笑。在研究中国古代高官时,可以发现,官员的案几上常放有一块供石,即观赏石。这是一种天然石头,其造型别致且形状各异,看起来就像一座小山体或微型景观。借由简单的反比技巧,供石激发了我们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无处不在,却又与人的命运毫无关系。一块完美的供石是大自然浑然天成的作品。即使供石是三维物体,它也不属于雕塑。但是,它最终却能成为油墨画的替代品,这是因为它能唤起人们脑海中的自然景象,激发人们的情感。
同时,供石也是一种景观,是花草、树木、水、风和日夜光影交替构成的抒情空间,也是承载黄建成作品中线条所勾勒出各种形式的理想意向。
黄建成作品的另一种解读方法是,以隐秘的方式在山水景观与室内场景之间不断切换。事实上,就像黄建成自己所说的那样:“我所做的尤以空间设计为主”,也就是为室内空间“绘制”风景。
书法是解读黄建成艺术作品的另一种重要参考方式。他的艺术可以比作书法的一种抽象形式。有趣的是,黄建成认为自己的作品是“书法的影子”,或者在我看来,是“书法的幽灵”。年轻时他曾练习过书法。书法在东方文化中是最为抽象的一种艺术形式。当然,以黄建成的话说,书法首先是一种“简练到极致”的语言形式。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威尼斯展览的主题——机械手稿。该主题表现了可控的手稿创作与不可控的机械方式在理念上的反差,这难道不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悖论吗?利用计算机程序,我们可以实现任何机械创作的文本或图像的“规则”,而“手稿”则是通过艺术家的手工温度,表达艺术家的思想。由此创作出的文字/图画“具有人类感性和理性不断转换的流动性”黄建成如此说道。
当我问黄建成,作为一名独立设计师,如何看待自身作品与自由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时,他回答说:“我拥有近三十年的设计经验。在我看来,设计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方式。设计讲究功能性、可用性和目标性,而艺术,从另一方面来讲,呈现的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是一种通过概念影响他人的方式,即改变事物表象背后的逻辑。”他又补充道:“我希望通过自身的艺术创作,传达出一些观点,帮助来自不同文化、地区和背景的人们认识到共同的思维方式,提高人们对人类自身的理解,从而走向融合。”黄建成进行艺术创作的动机是发扬积极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观,同时保证作品的真实性和必要性。
合作方发言
—— 展览组织架构 ——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ICAA国际艺术创意联盟
承办机构: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Museo Diocesano威尼斯主教博物馆
合作机构:广东玉兰集团
协作机构:We Exhibit Srl、中远运输
学术主持:范迪安
策展人:Vittorio Urbani
艺术家:黄建成
8月6日,在北京环球金融中心大厅独特的水晶珠宝盒空间内,“机械手稿·黄建成的艺术”国内首展如期而至。
从天而降的装置作品将观众的目光引向进深空间,在环球金融中心大厅一层,从山东民间收集来的26台织机排成一列阵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象征,作品《织机织-机织机》与悬挂着的《东西南北中》形成传统与当代的对话。该作品用近20万新纤维彩色丝线将解构并重新组装后的织机包裹捆绑,丝线穿插将空间分割,又把作品整体缠绕在一起,用柔软去固定,形成力量和材质的制衡。“织机的概念和机械手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从空中到地面,再到悬挂在大厅两边的手稿条幅,以及写字楼电梯闸口的视觉影像作品,黄建成通过多元艺术形态和多维空间的打造将环球金融中心大厅的公共空间变成了一处可观、可赏、可互动又耐人玩味的人文场域景观。在这里,传统非遗与当代艺术并置,工业化硬边与人文气息相融,时空贯通而将规则与自由串联共荣,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这也成为黄建成在非专业艺术机构中呈现艺术作品及思考的又一次成功探索。
将公共性与空间性相融合,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张力和探索。黄建成谈到:“城市设计学院更多关注空间和场域的概念。如果说城市的硬体是建筑、规划和尺度,那么城市设计学院更关注的是城市软体设计,即城市实体之外的软体营造。它包括文化、艺术和多元生活方式,强调人文环境的重要性。”
一组主概念架上作品、一宗生长的影像、两件艺术装置,将共同构成“机械手稿”的核心理念与视知觉沉浸体验,共17件作品。在北京环球金融中心大厅独特的水晶珠宝盒空间形成以静拟动、以动写静的内外交融、意犹未尽的交织效应,从而阐释展览主题要义的深层意蕴。
策展人彭锋在展览开幕式上说:“黄建成关于人机关系的思考,可以简化为规则与自由之间的关系思考。机械代表规则,手稿代表自由。黄建成将手稿视为人的基本特征,与他长期从事视觉艺术有关。其实,所有体现自由的行为,都是人的特征的体现。”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王晓琳作为主办方代表在此次展览开幕致辞上表示,“本次展览让我们看到一名成熟艺术家深入生活的敏锐观察力和艺术重现力,在展示空间中,巧妙地利用空间形态勾勒出黄建成教授在其观念探索的完整艺术实践轨迹和思想形态。”
此次“机械手稿-黄建成的艺术”国内首展,同时也是继2019年3月“机械手稿-黄建成的艺术”展于意大利威尼斯Diocesano博物馆展出后,巡回展出的第二站,展览将于2019年8月28日落下帷幕。下一站定于2020年3月于香港开启。装置作品《东西南北中》将于今年十月转场上海世博博物馆,永久陈列于该场馆。
2020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创意系列活动是将于2021年10月1日-2022年3月31日在迪拜世博会期间举办包括艺术、创意、设计等领域的系列活动。其目的是凭借世博会平台,增强各国文化交流,并推广中国文化。内容涉及:创意展览、产品展示、文化演出、科技体验、会议论坛等文化与艺术创意的交流活动。
活动组织架构
主办单位:
中华文化馆
承办单位:
中华文化馆艺术与设计委员会
学术支持机构:
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
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
2020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与设计委员会
中华文化馆以“文化,民心相通的桥梁”为宗旨,将大力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企业与品牌对外交流,促进世界民心相通与文明互鉴。为更好提升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各项活动的文化艺术高度,经中华文化馆组委会研究决定,成立2020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与设计委员会。该委员会受中华文化馆组委会监督管理,从艺术与设计的角度为中华文化馆提供专业支持,为世博项目的品牌输入与品牌形象提供意见和建议。
艺委会架构
联系我们
2020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创意系列活动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京艺术金融国际创新园区9号楼
应SoReal的邀请,两届世博会中国馆设计者、中国著名的空间整合设计师、艺术家黄建成先生在SoReal北京王府井大街超体空间艺术装置的基础上,重新打造了“清明上河图·艺术改造计划”VR空间版。这是艺术家本人对公共艺术、当代艺术的一次大胆尝试,将在5月19日正式亮相北京王府井。
黄建成先生是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了世博会中国馆、艺术中国汇纽约主题活动等大型国际性艺术创作项目,曾参加"别处即此处"大型装置艺术全球巡展等多项国际性、国家级重要展览并获奖,也创作了许多具有当代观念、有影响力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黄建成先生以清明上河图为创作原型,进行了系列的艺术改造计划。自2014年以来,该计划曾经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广州美院美术馆、上海新美美术馆、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柏林宝马展示中心等展出过多种版本的系列演绎,本次呈现的是全新打造的空间体验版作品。
SoReal是当红齐天集团集合顶尖跨界团队推出颠覆性的国际娱乐品牌,该集团是以虚拟现实(VR)为主要核心技术,致力于打造极致沉浸式社交娱乐体验的大型资深综合性娱乐传播机构。
此次艺术家与SoReal的合作,黄建成先生针对VR的成像技术以及虚拟与现实的空间体验概念对动态的画面本身进行了再次解构和异变。作品希望通过在清明上河图中还原组合出来的动态中国古代繁华都市,与当代都市时尚街区进行对话和交融,同时契合这个具有未来感的大型艺术装置,进行一次时空上的对话、虚拟与现实的融合。在这个特殊的场域里,用公共艺术的形式让更多人来参与、记录、体验和感受当下社会时空的变迁。
空间体验版的《清明上河图艺术改造计划》选择落地王府井,是因为王府井商业步行街是当代中国城市高速发展的缩影和名片,王府井区域本身就是现代版、立体版、鲜活版的当代清明上河图。
落地王府井的艺术装置是一个灵动的空间,充满未来科技感。架空的玻璃盒子结构与四周整齐排布的层层光柱让整个构筑体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悬浮装置,光影交错、炫酷夺目。
通过艺术化的处理手法,传达着科技与未来的美感;跃动的光阵与画面,调和着王府井大街的霓虹与幻影。
未来的城市,未来的空间,未来的生活方式,未来的传播方式。我们在思考关于未来,而科技作为一种载体,给我们的艺术想象力提供了实现和腾飞的可能。
科技遇见未来,华灯初上,城市的灯光亮起的一刻,王府井的灿烂夜晚正式到来。
概念图
细节图